別讓雞舍低溫偷走您的利潤—— 用實驗證明溫度對蛋雞利潤的影響
1溫度對蛋雞的影響
蛋雞是一種恒溫動物,體溫約為41℃。
當雞舍溫度發生變化時,蛋雞通過一系列生理反應,進行自身代謝來調節產熱或散熱。
如果環境溫度適宜(18-25℃),蛋雞基礎代謝活動所產生的熱量即可滿足體溫維持的需要,此時飼料利用率最高。
當環境溫度較低時,為維持體溫,蛋雞會大量進食,飼料消耗升高,降低經濟效益;而當溫度較高時,下丘腦調控腎上腺、甲狀腺、性腺等內分泌系統,減少采食量,影響生產性能并降低飼料效率。
2低溫對蛋雞的危害
成年雞體表被覆羽毛,對低溫的適應能力較強,很多養殖場關注夏季蛋雞的防暑降溫,而常忽略寒冷季節低溫的影響。實際上,溫度過低會導致雞群采食量升高,造成飼料的浪費,讓利潤白白流失。
研究表明,即便自由采食情況下,當雞舍溫度低于7℃時,產蛋率也會下降,一旦給料量不足,產蛋率會提前下降。低溫下消化道蠕動加快,飼料在消化道內停留的時間縮短,消化道中各種酶的活性降低,導致飼料消化率和利用率下降,從而影響蛋雞的生產性能。
另外,溫度下降過快或長期處于低溫環境下會導致蛋雞冷應激,對于疾病的抵抗力下降,誘發雞群呼吸道疾病和細菌感染,給養雞業造成極大危害。
3低溫對采食量的影響
如圖1所示,蛋雞采食量與環境溫度呈負相關,隨著溫度下降,采食量逐漸增加。
一般來說,32℃以下,溫度每降低1℃,采食量增加1-1.5克。這也是為什么不同雞場盡管使用同樣飼料,而采食量卻不同的原因之一,甚至個別雞場冬季采食量超過了130克/天/只雞
4溫度相關的其他因素
對采食量的影響
通常來說風速、濕度、品種、年齡、體重、羽毛覆蓋率、飼養密度等因素都會影響雞只對冷熱的感受,在寒冷季節中,羽毛覆蓋程度和飼養密度會明顯影響溫度對采食量的作用。
4.1
羽毛覆蓋對采食量的影響
羽毛覆蓋率是影響蛋雞采食量對環境溫度反應的一個主要因素,它代表禽類對溫度的隔絕能力,如圖2所示,羽毛覆蓋良好的雞群有較好的保溫能力,而覆蓋率低的雞群則需要更高的溫度,否則需攝入更多的飼料能量以維持自身需求。
4.2
飼養密度對采食量的影響
飼養密度會影響籠內小環境的溫度與雞只活動量,進而影響采食量,如圖3所示,占籠底面積333cm2的雞只與428cm2相比,采食量可降低2克。
因此,寒冷季節適當增大飼養密度,可增加雞只的產熱量,降低采食量,但是需要注意水位與料位必須要足夠,避免采食不足而影響產蛋性能。
5低溫對經濟回報的影響
如圖4所示,蛋雞攝入的能量部分用于維持需要,部分用于生產和生長。
只有當攝入量大于維持需求時,才有多余的能量來產蛋,也即圖中綠色區域所示。只有當溫度處于最優性能區時,維持需要最低,用于生產的能量最大,飼料利用率最高,才能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。
如果溫度偏低,蛋雞會增加采食,但增加的營養攝入并未帶來生產性能的提高,而是白白浪費,假如溫度低3℃,會導致采食量升高4.5克/天/只,按10萬養殖量、飼料價格3元/公斤計算,每月造成近4萬元的經濟損失。
6低溫季節管理注意事項
寒冷季節,雞舍溫度一定要設置合適,同時做好保溫措施;將不常用的風機進行密封,出糞口與墻壁縫隙也要進行封堵, 防止“賊風”對雞體的侵襲。
為保證舍內良好的空氣質量,采用最小通風模式;最小通風量設置要適宜,平衡好空氣質量和溫度間的矛盾。目前傳送帶清糞式產蛋雞舍冬季一般最小通風量為0.4-0.5m3/h/kg即可,但是刮板出糞式雞舍應適當增加通風量。如果為了保溫而忽視了通風,容易使舍內有毒有害氣體超標而影響雞群的健康和生產性能。必要時需在雞舍內增設取暖設備,也可適當增加雞舍飼養密度。盡量不留空籠,利用體熱提高舍溫,并且喂料一定要充足。
?
總之,在寒冷季節,雞舍溫度管理尤為重要,需采取適當的措施減少溫度給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。只有溫度適宜,雞群才能發揮最佳生產性能,帶來最佳的經濟回報,尤其在當前飼料成本持續高位運行下,切不可讓飼料當柴火用來產熱而白白浪費。